绝不和不投缘的人来往

前段时间,日本美食家白央篤司发了一则人生感悟:我自从四十岁左右贯彻“绝不和不投缘的人来往”之后,生活就变得更轻松了。能够遵循自己内心,拒绝勉强无意义的社交,这样既简单又理想的生活状态,获得了许多人的大量点赞。

B款:花束花篮


人并不是在与人接触中成长的。
人是把与人接触中产生的刺激,在自己内部消化,与自己的意识和价值观碰撞,找到更加合适的言行,从而调整自己,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的。而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,都在学着做减法。
当你开始盲从,会慢慢丧失意志
《乌合之众》里有这样一段话:“人一到群体中,智商就严重降低,为了获得认同,个体愿意抛弃是非,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。”
心理学上有一个“羊群效应”,羊群本是很散乱的组织,平时在一起时也多是盲目地冲撞,但只要有一只羊动起来,其他羊群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,不管前方是草丛,还是狼窝。
人自诩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动物,可“羊群效应”在现实生活中却常有发生。

天府玫瑰谷图片


美国人詹姆斯. 瑟伯曾写过一段文字形容羊群效应:
突然,一个人在大街上跑了起来,也许是他突然想起了和情人的约会,虽然已经迟到很久了。
接着,另一个卖报的小童也跑了起来,另一个人,一个有急事的绅士,也小跑起来……十分钟之内,这条大街上的所有人都跑了起来。
“决堤了!”这充满恐怖的声音,可能是电车上的一位妇人喊的,或许是一个交警说的,也或许是一个小男孩说的,没人知道是谁说的,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。
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开始奔逃起来。
上文描述的情况,相信每个人都不会陌生,因为它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发生。
当一个人开始盲目从众,就会慢慢丧失自己独立的意志,丧失自己的判断,沦为集体意志的奴隶。

低质量社交,不如高质量独处
有一次,主持人何炅和演员韩雪共同录制一档节目,因为两人算是老相识了,所以约她结束之后一起吃个饭,没想到被韩雪给拒绝了,说自己要回家写作业。
相比一顿饭、一次社交,对于韩雪而言,按时写作业、回家做自己的事情更为重要。在这个“人情社会”里,她这样似乎有点不合群,却让我们看到了人际关系中的另一种可能:

低质量的社交,不如高质量的独处。
当其他人忙着攒饭局、联络感情时,韩雪推掉了那些无意义的社交,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学习英语。
正是因为这种自律和独处,韩雪练就了一口流利正宗的英语发音,登上了TEDxSuzhou Women年度大会发表了15分钟的纯英文演讲。
每天两三个小时,有些人用来微信群和朋友圈怒刷存在感,到头来只存在于虚拟世界里;
有些人用来参加一个谁也不认识谁的聚会,当时是狂欢过后更孤单;
有些人送礼请客、称兄道弟,真正遇上困难时,肯帮忙的却没几个;
有的人以牺牲自我、融入群体获得安全感,有的人却早早地懂得“断舍离”。
低质量的社交,或许能带给我们片刻的欢愉和热闹,可它就像一束烟花,在空中绽放的那一刹那,闪耀明亮,可最后徒留几缕青烟,空空荡荡。
而高质量的独处,才是真正自洽又自由的状态,它像一盏心灯,远离了外界的喧嚣纷杂,却增添了一些平静和温度,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。

无意义的合群,正在拖垮自己的

蒲公英茶图片

低质量的社交应该很多人都参与过,比如社交对象的质量不到位,无法收获高质量的谈话。
你每天花大量的时候在各种微信群当中活跃着,翻看着一条条的聊天记录,你去参加某个聚会,最后发现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,聚会结束,留下的是空虚寂寞冷。
很多人和你不过是点头之交,喝茶、打牌、唱歌、喝酒,然后彼此说些不过脑袋的话,你以为你收获了快乐,其实你只是又糊里糊涂的过了一天。
一个人该怎么高质量的独处因人而异,最重要的是看你自己想做什么,做自己最喜欢的事,爱自己最爱的人。
那些一味追求社交的人,大部分只会被社交同化,随波逐流,丢失本我;而那些追求自我提升的人,往往在变得更优秀的同时,自然而然能地拥有了更干净的圈子、更优质的人脉。
越自律的人,越不会感到孤独。相反,正因为他们享受孤独,因此一个人待着也不会感到孤独。独处的时间恰恰是拿回自己主导权的重要时间。而当你越来越能掌控自己,生活就会变得更轻松了。

评论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