适应中国经济“由建设为主向生活为主”的稳步转型,国家和地方的工作重点、政策措施、财政收入和支出、管理思路和模式等,都应作出调整,加强集成,形成协同效应,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。
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,结构优化、民生改善特征明显,并表现为由过去的“建设为主”向“生活为主”稳步转型。“建设为主”的主要标志是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,以“土地财政”为特征,属于典型的“土木工程阶段”;“生活为主”的主要标志是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过半,并表现为居民出行和旅游业等的发展迅疾,分享经济、滴滴打车、分时度假等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,“享受生活”成为不少居民的优先选择。
2016年,党中央、国务院统筹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坚持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五大发展理念,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适度扩大总需求,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、稳中向好,实现了“十三五”良好开局。在世界经济整体低迷、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,中国经济增速重回世界第一,达到6.7%,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。
产业结构得到优化。2016年,服务业比重继续提高,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.6%;需求结构继续改善,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.6%;旅游、娱乐、健康养生、教育培训、美容等服务产业快速发展,并成为消费的亮点。节能降耗成效突出,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5%;水电、风电、核电、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比上年提高1.6个百分点,成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。
居民收入稳定增长,城乡差距继续缩小。尽管如此,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的居民收入水平和城乡差距仍然不小。差距就是发展潜力。未来一段时间,必须紧密关注民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环境,根据需求多提供高品质、多样化的产品,增加消费项目。其中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减税最为关键,以使企业有钱研发,百姓有钱消费。
就业是民生之本,也是社会稳定的保障。我国人口基数大,就业压力十分巨大。尽管我国经济增速与前几年相比明显回落,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适应。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扎实推进,全国新登记企业553万户;工业小微企业景气回升,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.5万户。2016年,实现就业人数1300万,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实现就业人数1000万的目标;生育二孩人口占应生育人口的比重提高到45%。但也应当看到,多种因素的叠加使新生儿抚养成本提高,怕养不起而不敢生的心理改变了部分人的生育观念,进而影响我国总体生育率的提高。因此,应把握生育政策调整机遇,逐步全面放开生育,鼓励生育。
环境质量改善。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《政府工作报告》部署,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落实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,强化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协同联动。2016年,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(PM2.5)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.0%,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高2.1个百分点;全国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Ⅰ至Ⅲ类水体比例同比明显增加,劣Ⅴ类断面比例有一定减少。然而,受2015年下半年以来的高强度厄尔尼诺影响,我国出现大面积的雾霾天气,将局部性的“岛状”污染连成了一片。但是,我们不能因为雾霾的大面积出现而否认我国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,毕竟经济增速下行、煤炭消费从2014年起负增长、“去产能”力度加大以及中央环保督查等事实,不支持污染物排放增加的“质疑”;此外,我们也不能因为要治理“雾霾天”而“误杀”中国经济。
适应中国经济“由建设为主向生活为主”的稳步转型,国家和地方的工作重点、政策措施、财政收入和支出、管理思路和模式等,都应作出调整,加强集成,形成协同效应,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