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七步诗原文及译文

《反七步诗》写于1943年7月7日,当时郭沫若居重庆,抗日战争正处相持阶段,“大后方”的文坛上,有一股“厚古薄今,尊崇先人”的风气,但郭沫若敢于迎流而上,翻起“以事求是,古为今用”的旗帜。为此,“有点历史癖”的郭沫若,以饱满的激情,冒着巴蜀盛暑,一气呵成地写作了长达万言的史论宏文《论曹植》,这首《反七步诗》附在此文之末。

H款:高档礼盒装鲜花:香槟玫瑰11枝、深紫色勿忘我0.3扎

反七步诗原文
煮豆燃豆萁,豆熟萁成灰。
熟者席上珍,灰作田中肥。
不为同根生,缘何甘自毁?

E款:19朵蓝色妖姬鲜花礼盒

反七步诗翻译
锅里煮着豆子,豆茎在锅下燃烧,等豆子熟透了的时候,豆萁早已化为了灰烬。熟了的豆子变成席上的佳肴,变成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。如果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,怎么会愿意牺牲自己呢?

反七步诗创作背景
诗写于1943年7月7日,当时郭沫若居重庆,抗日战争正处相持阶段,“大后方”的文坛上,有一股“厚古薄今,尊崇先人”的风气,但郭沫若敢于迎流而上,翻起“以事求是,古为今用”的旗帜。为此,“有点历史癖”的郭沫若,以饱满的激情,冒着巴蜀盛暑,一气呵成地写作了长达万言的史论宏文《论曹植》,这首《反七步诗》即附在此文之末。
作者在书前序言中,说明自己研究历史人物,“主要是凭自己的好恶,我的好恶的标准是什么?一句话归宗:人民本位!”在此标准和原则的指引下,作者对于曹植,一面充分肯定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:另一方面,则指出他的多项不足,诸如骄纵任性,恃才傲物。
至于历代被人传颂的曹植的神来之笔《七步诗》,郭沫若则认为“过细考察起来,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”。他愤愤不平地写道:“站在豆的一方面说,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;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,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吗?我因而作了一首《反七步诗》。”
知识扩展:鲁迅《反七步诗》
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云:文帝(曹丕)尝令东阿王(曹植)七步中做诗,不成者行大法。(曹植)应声便为诗曰:
煮豆持作羹,漉豉以为汁。
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。
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!
作为胞兄的曹丕闻罢,“深有惭色”。不过,在长期的流传中,这《七步诗》被凝缩为四句:
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
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
迨入现代,鲁迅写过题为《替豆萁伸冤》的“反七步诗”:
煮豆燃豆萁,萁在釜下泣:
我烬你熟了,正好办教席!
这首诗写于1925年6月5日,发表于1925年6月7日《京报副刊》,乃附于杂文《咬文嚼字(三)》中。此诗涉及的历史背景是:1925年春;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与段祺瑞政府沆瀣一气,专事迫害进步学生。学生忍无可忍,奋起自卫,并由刘和珍、许广平等倡导组织学生自治会,与其展开斗争,是为女师大学生风潮。杨荫榆为了制造舆论,责令其亲信、哲教系代主任汪懋祖于1925年6月2日在《晨报》上发表致全国教育界意见书,极力颂扬杨荫榆功德,指责反杨学生,谓之“今反杨者,相煎益急”;将杨荫榆压迫进步学生,说成是“兄弟相煎”。鲁迅当时在女师大任教。他对受迫害的青年学生深表同情,对杨荫榆之流深恶痛绝,对汪懋祖之辈的奇谈怪论则嗤之以鼻,以其子之矛攻子之盾,撰反七步诗一首,为“豆箕”鸣屈伸冤。诗中的“办教席”,指的是1925年5月7日杨荫榆在北京西安饭店宴请女师大评议员之举;在此宴席中,商议开除刘和珍、许广平等六位学生自治会负责人。汪懋祖当时也出席宴会。

P款:52支郁金香鲜花

PS:郭沫若(1892一1978年),原名郭开贞,字鼎堂,号尚武,乳名文豹,笔名沫若、麦克昂、郭鼎堂、石沱、高汝鸿、羊易之等。
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,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,现代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、新诗奠基人之一、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、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。
1914年,郭沫若留学日本,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。
1921年,发表第一本新诗集《女神》;
1930年,他撰写了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》。
1949年;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。
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、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、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、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、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,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、十、十一届中央委员,第二、第三、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。
1978年6月12日,因病长期医治无效,在北京逝世,终年86岁。

评论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