柑皮的功效与作用以及柑皮的使用方法与禁忌

柑皮,中药名。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Citrus chachiensis Hort.等多种柑类的果皮,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一带,以新会、四会栽培最多。广州近郊也有栽培。柑皮别名:广陈皮、新会皮、陈柑皮。下面分享柑皮的功效与作用以及柑皮的使用方法与禁忌。

茶枝柑、新会柑

柑皮成分
蕉柑的果皮中,含橙皮甙、川陈皮素和挥发油。蕉柑的果皮中,含橙皮甙、川陈皮素和挥发油。

柑皮、广陈皮、新会皮、陈柑皮

柑皮的功效与作用
1、下气,调中,化痰,醒酒。
2、柑皮主治:主饮食失调,上气烦满,伤酒口渴。
3、《本草拾遗》:“去气,调中,治产后肌浮,为末酒下。”
4、对消化系统的作用:柑皮所含挥发油,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,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,排除肠管内积气,显示了芳香健胃和驱风下气的效用。
5、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:柑皮煎剂、醇提物等能兴奋心肌,但剂量过大时反而出现抑制。另外,它还可使血管产生轻度的收缩,迅速升高血压。柑皮中的果胶对高脂饮食引起的动脉硬化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。
6、对呼吸系统的作用:柑皮所含挥发油有刺激性被动祛痰作用,使痰液易咯出。柑皮煎剂对支气管有微弱的扩张作用。其醇提物的平喘效价较高。
7、对泌尿生殖系统的作用:柑皮煎剂可使肾血管收缩,使尿量减少。
8、抗炎作用:柑皮煎剂与维生素C、维生素K并用,能增强消炎作用。
9、崔禹锡《食经》:主上气烦满。
10、《本草拾遗》:去气,调中。治产后肌浮,为末酒下。
11、《七卷食经》:治气,胜于橘皮;去积痰。
12、《日华子本草》:皮炙作汤,可解酒毒及酒渴。
13、《纲目》:伤寒饮食劳复者,浓煎汁服。
14、强化末梢血管柑以含维生素C丰富而著称,其所含维生素P能增强维生素C的作用,强化末梢血管组织,柑中的陈皮甙等也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的作用,高血压与肥胖症患者食之非常有益。
15、清利咽喉,生津止渴柑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、有机酸等。味甘酸而性凉,能够清胃热,利咽喉,止干渴,为胸膈烦热、口干欲饮、咽喉疼痛者的食疗良品。
16、抗炎,抗过敏,降压降脂柑果中含有橙皮甙及维生素P,对血管具有一定的抗炎、抗过敏及降脂、降压的作用。
17、祛痰平喘,消食顺气柑皮中与橘皮一样含有橙皮甙、川陈皮素和挥发油等。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柠檬烯、蒎烯等,称为广陈皮因而功同陈皮。但祛疾平喘作用弱于陈皮,和中消食顺气的作用则强于陈皮。
18、利尿,温肾止痛柑果能人膀胱经,《开宝本草》记载其有利尿作用;柑核性温,有温肾止痛,行气散结作用。是肾冷腰痛,小肠疝气,睾丸偏坠肿痛的良药。

陈皮图片

柑皮的使用方法
1、治酒醉:柑子皮(去瓤)不计多少,焙干为末,入盐点2.5g。
2、治酒毒或醉昏闷烦渴:柑皮二两,焙干为末,以三钱匕,水一中盏煎三五沸,入盐,如茶法服,妙。(《肘后方》)
3、青萝卜柑皮煲鸭汤
具有清肺热、润咽喉的功效,为时下家庭靓汤。青萝卜为萝卜一个种类,性微凉,味甘、辛,功能健胃消食,止咳化痰,顺气利尿、清热解毒;柑皮性平,味甘、酸,具调中、祛滞、消痰、宣通五脏的功效;老鸭性平、微寒凉,味甘、咸,具滋阳补虚、利尿消肿的作用。广东人常喜爱用老鸭煲汤,其民谚说“嫩鸭湿毒、老鸭滋阴”,这是十分有道理的,如《食物本草备考》指出“凡鸭新嫩者毒,长壮者良”。
材料:青萝卜600克、柑皮1/4个、光老鸭1只(约600克)、生姜2~3片。
烹制:青萝卜去皮、洗净、切厚片;柑皮浸泡,去瓤;光老鸭切去尾部及去脚,去内脏。然后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,加入清水3000毫升(约12碗水量),先用武火煲沸后,改为文火煲约两个半小时,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。此量可供3~4人用,青萝卜、鸭肉可捞起拌入酱油供佐餐用。
4、柑皮梅
主料:梅坯50千克白砂糖85千克鲜生姜1250克鲜柑皮8.5千克柠檬皮5千克五香粉250克丁香粉13克甘草分1.5千克桔皮酱、柠檬酱适量。
柑皮梅的特色:香气馥郁,酸甜味浓,开胃生津,风味独特,是广式蜜饯中的佳品。

柑皮梅的做法
1、浸漂:将梅坯倒入清水中浸漂48小时,以脱去部分盐分,然后再用清水洗去梅坯表面盐分,沥干备用。
2、糖渍:将鲜生姜剁烂成泥,再按1千克梅坯,1千克砂糖的比例连同桔皮酱、柠檬酱及生姜泥拌和均匀,入缸糖渍7天左右。
3、煮制:将糖渍的梅坯及酱汁一同下锅煎煮,同时还加入余下的白砂糖,煎煮至糖液浓度为75%以上,梅坯渗透酱液时,再加入甘草粉、丁香粉和五香粉拌和均匀即成。
4、烘干:制成的梅坯经冷却烘干后即为成品。
5、桔皮酱、柠檬酱制法:采用贮藏1年以上的柑桔皮与柠檬皮,先加水煮沸15~20分钟,然后用清水漂洗直到无苦味为止。沥干后,倒入打浆机打成浆(或用靡磨成浆),然后按一份浆两份糖的比例煮成柑皮酱或柠檬酱。

柑皮用法用量
日常用法:内服,煎汤,3~9g;或入丸、散。

柑皮的使用禁忌
多食令人肺燥、冷中、发痃癖。多食发阴汗。

评论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